這個世代的孩子,要贏在起跑線,未進小學已十八般武藝,是個精通多國語言的老人精;不懂彈鋼琴被視為異類,樂器學得越刁鑽越好,小提琴長笛是普通貨色,豎琴色士風夠出眾嗎?
更甚者,未出娘胎,已修煉古典音樂,受詩詞歌賦薰陶
童真擱一旁,最好未學會走路已成為小博士一名
回想我自己,沒有被栽培,唯一勉強能夠駕馭的樂器是牧童笛,幸好,天生嗓子尚算甜美,參加過合唱團,好幾個年頭代表學校到處比賽,與「音樂天份」四個大字沾上了邊;罰抄時順道鍛鍊書法,跟畫風一樣,甚具未經雕琢的個人風格
每周課外活動可威風,跟弟弟在花園模仿原始人生活,藏起鐵罐偷幾根火柴和一把米,真實版煮飯仔;分不清抬拳道與柔道,二十有六,才在成人游泳初班出現
似乎最正路的經歷,是從跌跌碰碰中,在客廳裡學會了騎單車
再大一點,跟幾個朋友球來球往,大概日子有功,熟能生巧,進了排球校隊
沒有學壞的膽量和本錢,沒有坐過褓姆車,沒有督促我溫習的私人導師,會考之前未上過補習班,就連做人處世,也不知道是甚麼回事,所以,我記得小學二年級班主任在成績表給我的合群評價是丙,懶理朋輩指指點點,這就是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
家中各人跟英語是絕緣體,憑點點小聰明,能操一口僅遜於native speaker的英語;沒有認真學過普通話,現在卻靠翹舌頭糊口
走到這裡,如果,當日被悉心栽培,今日的我是怎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