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7月 29, 2006

天災中的人

29 July 2006

因為做中學的讀書報告,讀過這一部鉅著——《唐山大地震》
今天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,將這篇一度成為表揚作品的陳年舊作,公諸於世,獻醜了…

天災中的人

《唐山大地震》讓我脫離時空的束縳,回到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時四十二分五十三點八秒,我彷彿感覺到大地震動,我猶如看到樓房倒塌的情景,我似乎聽到聲嘶力竭的呼喊。大自然的蹂躪,將一座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夷為平地,只遺下一堆堆瓦礫,一堆堆傷員和一堆堆屍體。無辜的死難者,幾乎在毫無準備之下被推向死亡,他們是否早就注定是大毀滅中的犧牲者?無情的大自然﹗上演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惡作劇——地震,一夜間摧毀了一片充滿情感的樂土,奪走了唐山的靈魂,並以壓倒勝的姿態步離唐山,遺留下淒婉的抽泣,無奈的面孔,滄然的目光……

唐山,自「七‧二八」蒙難當日開始,就籠罩著一陣死亡的氣氛。大自然的一聲號令,唐山市各大大小小的樓房隨即應聲而下,繼牆殘壁、亂瓦碎石從天而降,活埋成千上萬的生靈。這是人力所能抗嗎?灰塵在空中飛舞,頹垣敗瓦中滲出微弱的氣息。呼喊、掙扎,然後悄寂無聲,二十四萬二千七百六十九人大概就是這樣賠上了寶貴的生命。生命就是這麼脆弱和渺少嗎?

一個名叫豐承渤的姑娘,在大毀滅中被死死地纏著,動彈不得,拯救人員眼看著她被痛苦折磨至死。堅強的意志力使她支持了一天一夜,她顯然是充滿求生的慾望,然而上蒼並沒有給她機會。天﹗她究竟犯了甚麼滔天大罪,非要把她折磨至死不可?僅僅二十歲的姑娘,最後在拯救人員的眼淚中離開了。那些拯救人員,永遠也不會忘記目送生命消逝這一刻,他們心裡,將烙下一個不能磨滅的陰影。

一個七歲的孩子,在沒有麻醉情況下清創。醫護人員將孩子的頭皮掀開,用鹽水沖洗,然後用刷子刷,每碰一碰,孩子就抽搐一下。孩子母親在旁安慰,可憐又十分懂事的孩子咬著牙,忍著痛,沒有哭。這次清創的經歷,對於孩子和那些醫護人員來說,都是一個難忘的經歷。清創的劇痛將深深地刻在他們的心靈的深處,猶如一把刀,不知何時何地,會狠狠地向他們的心刺一下,痛﹗心頭陣陣發緊。

大毀滅當中,受傷的人多不勝數。割破了的傷口,一段日子以後就會癒合,或許留下一道疤痕。可是事情不是來得如此簡單,傷口不但帶來皮肉之痛,亦帶來心靈上的創傷,一個永不磨滅的創傷。每每有意或無意地觸碰它的時候,都會喚起恐懼的感覺,而這感覺是時久不散的。假如豐承渤姑娘和那個孩子仍然在世的話,被壓和清創滋味將永遠地纏著他們,消極地想,死亡倒也是一種解脫的方法。至於目擊者,偶爾想起這恐怖的經歷,便會手冒虛汗,內心顫動,泛起一陣不安的感覺。

我想,「害怕」是人的本能。

我亦想,「惻隱」也是人的本能。

那麼,人們在危難時守望相助的精神也是人本能。

有一條方舟﹐在大地震的餘波上飄浮著,在震後漩渦中打轉,一條這樣的方舟,就是一群劫後餘生的人的家。一個臨時的家,溫暖,而且有血有肉。男女老少,一共二十一口人,風雨同舟,互助互勉,從不計較吃同一個鍋裡的稀飯,睡同一塊木皮地鋪,這大概就是憂患與共。

四十次列車上的八百多名乘客,一同面對地震,一同撲火,捐獻自己口袋裡的食物,「排隊吹氣」生火,照顧病人、老人和嬰兒等,不分彼此,完完全體現了守望相助的精神。

唐山賓館倒塌,五十一名異國人被埋在瓦礫當中,唐山市外事辦公室科長李寶昌奮力地搶救外賓,甚至忘記了自己鮮血直流的雙腳。傷勢較輕的異國人在獲救後自組拯救隊伍,搶救那些素昧平生的人。傷勢較重或較虛弱的傷者則互相支撐,用手勢說話,互相安慰,這就是忘我,無私和互相扶持的精神的見證。

為甚麼?為甚麼在危難時人們才能守望相助?方舟上的二十一口人,在廢墟上各自回自己的財產後,漸漸築起一道道私心的圍牆,有人不想捐獻,有人不滿自己吃少,吃得稀,方舟大戶,結果瓦解了。四十次列車上的人的互助互愛,在日常生活是常見嗎?無私的奉獻又是可行的嗎?沒有報酬的工作有人擔當嗎?唐山賓館的廢墟上,不同國籍的人,衝破語言的障礙,打破宗教信仰的界限,秉棄膚色的歧異,互相關懷、呵護、安慰。平日又能做到嗎?二十世紀的現代人,與「守望相助」如同陌路,究竟人類的美德在哪裡?用心良苦的大自然,讓人在大地震中重新領略,重新發揚這美德。但,這代價是否太大呢?畢竟是用二十四萬二千七百六十九人的性命換回來的。大自然的懲罰,實在太嚴厲了,太嚴厲了﹗

十六萬四千八百五十一名傷員,憑著幸運之神的眷顧、努力的爭扎與及其本身的堅強的意志和強烈的求生慾望,大毀滅中倖免一死。然而有些人在大地震面前卻變得精神失常,最後被顫抖、驚慓、惶恐吞噬了。精神病人呢?他們比任何正人都表現得更正常:平靜地坐在廢墟旁邊。鎮定地接受這場大自然的浩劫,面對鮮血和淚水的洗禮,究竟不正常的是那群精神病人還是那些扼殺自己生命的人呢?正常人眼中的異常人其實又是那麼正常﹗

大難當前,人們根本沒有間去思、去想、去躲、去避,然而所做的一切卻是最本能最理性的,並充份地表現了人真實的一面,最赤裸裸的一面。在大自然面前,人的生命和力量顯然是脆弱和渺少的。大自然的風吹草動,對於人來說,都是那麼的權威,也許只能輕歎一句:吃不消﹗時至今日,人尚沒有能力與大自然抗衡。對於不能被征服的自然災害,人該用一個怎樣的心去面對?我想,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積極地面對。大毀滅後的嗟怨也是無補於事,不如新振作,努力建設﹗

唐山、唐山人就是這樣康復過來。